阮赞林 : 论新能源战略中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2009年年会论文)

日期:2017-04-18 12:00:00

摘  要: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液,新能源可以发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无论是走出经济危机中的低迷,还是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新能源作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已经出台的各国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战略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些目标,将决定着新能源战略目标实现的效率甚至决定着新能源战略的最终成败。有效地发挥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作用,正确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是实现新能源战略目标的可靠措施。

关键词:新能源战略;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互动性

 

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进一步表明了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何走出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调节,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消费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一些国家将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如美国奥巴马政府为摆脱目前经济危机、复兴经济,出台了新能源发展战略。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等也纷纷制订新能源发展战略。我国政府为在下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也正在制订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新能源无论是作为摆脱目前经济危机的对策措施,还是为取得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都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实现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即各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路径)来实施新能源战略目标,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时,应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互动作用。

    

一、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基本功能定位

产业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产业发展关系的政策组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过程大多依赖于自由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但是,自由竞争的市场运行同时存在着“市场进入障碍、唯利性、盲目性和滞后性”[1]等缺陷。因此,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调节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各国政府立足于国民经济中的各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制订的各种政策就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产业政策的具体政策内容包括:调整国民经济总体供求结构平衡的政策;实现改造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整中长期产业发展的政策;危机时期的产业调整政策等。

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内贸与外贸的平衡等。我国目前面临的、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生产与消费、供与求、出口与进口等之间平衡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由竞争,完整地、从社会整体利益来把握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方向。政府应发挥宏观调节的作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虽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但是其中产业政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转型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作为的政府都会自觉地运用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平衡。[2]

一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至少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各国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对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些技术落后、能耗比较大、对环境影响比较严重的产业,如果不运用国家的强制性产业政策,是很难自觉淘汰的。例如我国传统的纺织工业,生产效率比较低、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与现代科技促进型的经济结构明显不相适应。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强行淘汰这些传统企业,而同时又通过财政、信贷等政策措施扶持新技术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政府提出了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对国民经济的宏观产业结构进行了总体规划。这一总体规划就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前提,为未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政策还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南北之间、东西部之间的较大差异。如何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应有之义。我国早在上世纪末期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规划,包括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等。所有这些规划、政策其实就是产业政策的具体形式。

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也可体现在产业政策中。我们知道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每个企业都会考虑本企业(微观角度)的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也同样需要从宏观角度确定短期发展目标和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实现宏观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时期,一些国家,如美国运用了强制性的、大幅度的倾斜式产业政策——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解决目前经济危机重要措施。同时,美国的这一发展战略还作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来提升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实力。

竞争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制定的法规条例等的政策措施的总称,包括消除或减少国家对交易活动限制的政策,如解除管制政策或自由化政策;消除影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条件与竞争环境的政策,如贸易政策、环保政策等;消除或规范私人企业的限制性竞争行为的政策,如禁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经营者集中以及禁止不公平竞争的政策。

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竞争。但是,自由竞争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限制竞争这二种不利于有序竞争的结果。过度竞争和限制竞争都属于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因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限制过度竞争或者推动竞争。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两种情形。一方面因计划经济的思路定势影响,市场活动中政府干预过多,往往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足,即某些产业领域带有明显的计划痕迹,实施管制的领域过宽,管制的手段过于单一。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由于商事活动的相应规则还不完善,因而经济活动中存在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以及各种垄断现象。因此,为了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应运用竞争政策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竞争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进消费者福利。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功能,它们是政府作用于市场活动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从调节“市场失灵”的角度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和促进技术的进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极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它们在功能上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但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施方式和侧重点却不相同,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中的倾斜政策,力图迅速促进某一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或者通过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甚至协调企业间的行为等,促成大企业的形成从而提升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其实质是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扶持,而不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产业政策还通过引导特殊产业或企业集中社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地区产业布局、中长期产业规划等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竞争政策则强调创造公正、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限制甚至取缔企业间的协议、联合、兼并等措施,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和反对垄断,以防止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现象的出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更多的是运用货币、信贷、税收、计划等手段,而竞争政策则主要采取鼓励、限制、监管手段。它们之间时常存在各种矛盾,有时矛盾的对立性还表现得非常激烈。如政府为实现产业政策鼓励企业之间的合并,而竞争政策为了保证市场的竞争性,往往需要对企业之间的兼并做出审查和限制。为此,各国政府都会就如何调整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而采取积极的措施。

 

二、我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各种经济政策并没有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分,而是笼统地对整个国民经济实施计划控制。如果将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政策称为产业政策,那么,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政策就是国家的计划政策。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渐确立了市场竞争机制后,我国才引入了竞争政策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概念。[3]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政策基础是国家计划,而竞争政策的基础是市场,二者在同时作用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协调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之间的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的过程。培育市场、促进和完善市场竞争的政策一直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产业政策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我国的产业政策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完善的市场经济本身有较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但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公共产品以及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仅靠市场机制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避免垄断、不正当竞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市场会失灵,这时政府就有责任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于是就有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政策。历史经验表明,各国产业政策的普遍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实施各种政策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刚确立,各种市场自我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失灵的各种因素仍大量存在,人们对市场与计划作用的关系认识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改革措施和思路将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功与失败。这时的产业政策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明确指导性作用,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透明度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同时通过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等政策措施,引导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减少企业的短期行为和盲目竞争。

(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计划与市场是二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尽管它们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如果能够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那么将更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运用国家计划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但是,历史证明单纯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较低下。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但是,正如前面讨论的,市场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的力量往往是盲目的,其作用也主要是事后调节,因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完全可以根据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事先调节经济运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产业政策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市场竞争必然会优胜劣汰,市场竞争必须建立在主体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除了缺少市场活动的经验以外,企业本身的弱小,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根本不是同一“量级”的。我国企业尚不具备与跨国公司进行公平竞争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冠军”企业。特别是在加入WTO 之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备一定的规模、不能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此,从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新兴工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可以运用产业政策,在分析我国资源的替代优势、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各种资源配置的倾斜,向技术创新能力强、经营理念新、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并能够较好地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企业倾斜,使我国的企业尽快地做大做强。产业政策对于提高本国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改善进出口结构,更好地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现国家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认为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高就越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暴发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同样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局部地区、局部产业引发的危机会波及到如此大的范围,我们认为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国内国际市场的依存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会高度重视本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这次经济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政治版图上看,国家与国家间的疆界清晰依旧;但是从经济竞争的意义上说,在一个反映金融和工业活动的地图上,那种边界已经消失殆尽了”。[4]局部发生经济危机,就会引发多米诺效应。这种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突出,对没有任何防备或者防备措施不得力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由此,也对各国政府的经济决策能力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产业政策是政府防范危机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既是竞争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5]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规则,也在实践中逐渐认清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自由市场与政府调节的关系。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是充分调动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激活市场活力的客观要求。竞争政策是市场作用得以发挥的有力保障。运用竞争政策,可有效地消除各种经济特权,消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所有制垄断以及其他行政性市场分割的行为,维持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竞争政策的推行,就不可能形成、维持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就会被扭曲。然而对一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产业,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弱小的产业,应该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激励、导向和保护作用,促进这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当然,政府的调节功能应建立在市场经济这一根基之上,否则政府调节过多也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而会损害市场的运行效率。近年我国对汽车、石油化工、航空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重组,这虽然对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好处,但同时又会给未成熟的竞争性市场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规模集中,就可能出现外国资本支配中国经济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我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需要培育公平竞争的理念和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更应坚持竞争政策的核心地位,处理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要坚持竞争政策为主导,而在短期内为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应运用产业政策来快速调整、优化、升级国内的产业结构,从而形成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互动。

  

三、新能源战略的目标定位

有学者将美国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视为世界能源领域革命的开始。美国发展新能源的战略目标是由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由此催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实现压缩传统的、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空间。新能源战略势必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新能源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这是由新能源战略目标定位所决定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契合了各国摆脱目前经济危机的短期目标与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中长期目标。

(一) 美国的新能源战略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思想被认为是塑造美国未来经济的关键步骤。其实,从相关分析资料判断,美国的新能源战略既具有短期效用,又具有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从短期效用来看,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新政府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发展新能源促进经济复苏;从长远来看,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战略将成为世界能源领域革命的开始,通过利用新能源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从而制定或主导制定各种相关的国际性能源标准,最终实现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继续引领国际经济的龙头地位。奥巴马新能源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打击过度能源投机行为,并不惜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平抑石油价格;二是争取在未来10年内实现不需要从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目标;三是以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将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较传统的制造中心向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转变,而且这一投资计划将连续10年不间断;四是减少CO2的排放,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使美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策和技术的领导者。针对奥巴马能源战略的主要框架。有学者认为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是“长短结合”,“一石三鸟”:[6]一是创造就业岗位;二是降低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危机的重建中,奥巴马将能源产业择选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明确希望这个产业焕发超越百多年的历史爆发力量,成为再造美国的龙头产业。

(二) 日本的新能源战略

日本的新能源战略发端于本世纪初,其中以发展生物能源作为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对象。虽然日本的新能源战略不是纯粹为了应对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出台的,但是,我们认为日本的新能源战略至少与1999年结束的亚洲金融风暴有一定关系,不排除作为应对金融风暴的重要措施之一。日本根据2001年6月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新能源部的报告,在2002年1月新能源法政令改正中把生物质增加到新能源的范围中,2002年3月发表的“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推进大纲”中将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导入目标的新能源,在2002年5月生效的“关于促进电气事业中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中把生物质能源发电作为一种对应的能源立法。此外在“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2”中,把农林水产资源中有效用于能源等的生物能源赋予未来的重要产业地位。2002年12月2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的6个相关省府——农林水产省、内阁府、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联合提出的“日本生物质能源综合战略”,构筑了日本综合性灵活利用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或产品,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社会的蓝图。日本制订的新能源战略的目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CO2的排放、防止地球温暖化。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日本应减排温室气体6%,需要减少101万吨的石油消耗;二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能源产业,重振日本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日本新能源战略带有应对金融风暴的目标,那么,日本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同样包含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

(三) 欧盟的新能源战略

欧盟委员会早在2007年初就提出了一项内容广泛的新能源战略。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说:“所有欧盟成员国都面临气候变化、依赖进口原油和高油价的挑战,保证能源供给可持续、安全和有竞争力,欧洲必须共同应对。新能源战略将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7]欧盟的新能源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主张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二是促使各成员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温室气体减排力度;三是加大新能源科研投入。欧盟委员会提出将在未来6年内增加10亿欧元(约合13亿美元)的科研投入,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耗量比,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四是形成统一的区域性统一市场。各成员国应加强能源市场的跨国整合及监管,形成共同体内部的统一能源市场;五是加强对外协调。欧盟各成员国在能源外交方面,特别是与能源供应国的外交方面,既要加强力度,又要用“一个声音”说话。从欧盟的新能源战略内容看白茫茫,其主要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制定欧盟统一的能源政策;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欧盟的新能源战略规划中既有目标,又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既有“从现在做起”的短期目标,又有中长期发展目标。

(四) 我国的新能源战略

我国自去年底陆续发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都体现了对新能源的支持。虽然我国的总体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还没有出台,但从国家能源局公开的资料看,我国能源战略制定的基点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这个基点注重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平衡作用,是一个从目前形势出发,立足于长远利益的能源战略规划思路。

发展新能源正孕育着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经济危机中的政府大量投资大大推进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进程。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产业,包括石油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能源领域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梳理相关领域的各专家学者的讨论,我国新能源战略规划主要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是以加强能源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其它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可再行能源、生物能源的发展,调整传统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三是以“危”为“机”。经济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应发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行国际兼并等国际合作途径,扩大对海外能源资源的利用;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鼓励引导能源科技的创新。能源转型应该成为我国最核心的技术创新领域,并进而成为引导我国未来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力量。能否突破能源领域的科技瓶颈的约束,这是决定中国能源安全以及能否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的一个关键因素;五是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扩大能源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首要任务是让能源主体能够真正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有效率的能源价格机制,能够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的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的成本。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能源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主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六是维护能源秩序和保障能源安全。当经济全球化时,能源的供求关系也就必然地从国内层面进入国际层面,从一般的生产需求层面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上。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的、清洁的、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七是承担国际义务,减少CO2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是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能源消费代际之间的平衡,让人们永远享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对环境工作的努力。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要使亿万人民从中享受现代文明的福祉,就要承担起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

   

四、新能源战略实现的路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往往受制于不同的指导思想:西方发达国家会更多的倾向于市场调节;我国会更强调政府主导的计划调节。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从政策角度讲,主要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调节。我们认为,在经济危机时期应同时发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作用,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现在各国(地区)以新能源发展战略作为恢复经济的“发动机”、从而走出危机,已经获得基本共识。但是在如何实现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问题上,各国之间不免会选择不同的路径。我们认为无论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应当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一般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活动规律应以市场竞争为主,政府调节为辅。但是,在目前形势下,政府的调节功能应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认为在实现新能源发展战略时,要走“近期以产业政策为主导远期以竞争政策为主导”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互动的路径。

(一) 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

新能源战略目标之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如发展生物能源、风力能源、太阳能能源、核能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至少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技术研发难。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新能源发展战略正在催生着一场新的能源科技革命。但是,新能源的研发是否会影响传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研发需要投入多少费用,研发费用如何筹集,如何组织、形成研发队伍等等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二是产业化难。虽然我国在某些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的技术已经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但是,真正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将这些技术作为产业化业态进行普及性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能源产业化推进和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是成本问题。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研发成本,和产业化成本,人们更关心的是新能源产品的使用成本。与传统能源的使用成本相比,如果消费者不能承受最终商品的价格,那么,其市场化规模就难以扩大。所以,即使确定了新能源发展战略、即使投入了研发力量、即使形成了产业规模,如果产品价格没有优势,真正推向市场也是异常困难的。更何况前面的几个“即使”也不是市场本身完全能够克服的。概而言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阻滞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步伐,适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新能源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离不开产业政策,包括财政计划政策、科研投入政策、税收支持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消费引导补贴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集中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所有这些政策共同作用、倾斜于新能源领域,才能真正实现新能源战略目标。当然,这些倾斜的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时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并可以交叉组合。

例如价格政策和消费者引导政策,其最终的目的应是一致的——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是,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政策时,如果新能源产品的价格过低,生产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打击;如果价格过高消费者就不愿意接受。能否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如何实现“双赢”?从理论上讲通过市场竞争是实现双赢的最佳路径。但是,这种理论分析往往以某一商品的产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成熟度为前提。当某一商品的产业化程度还没有形成前,市场竞争的基础就不存在,竞争机制的功能就无法得以发挥。市场竞争的前提是“市场”,还没有市场就不可能竞争。生产和消费是市场最主要的两大要素。当生产能力或者消费能力还没有形成前,说明该类商品的市场竞争条件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相当多的商品市场是经过市场自身的作用而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因此,某些特殊产业的发展应该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由市场自身来克服这些困难,其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我们认为发挥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运用产业政策促进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应成为短期内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 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竞争的功能包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在运用产业政策推动的同时,仍然可以开展广泛的竞争性市场行为。在新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通过加强市场竞争,使现有的人、财、物资源在新能源产业内部实现更有效率的配置。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同时发生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一国的新能源战略角度,其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考虑国际市场的竞争。产业政策可以为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一些条件,但国际市场经济规律的发生自有其客观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性,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价值规律。

竞争政策在新能源领域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不同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之间的竞争。新能源可分为不同的领域,如生物能源,风力能源,太阳能能源,核能以及其它新能源等。如果将这些领域都视为相对较小的产业,那么,促使这些产业领域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从技术角度看,就目前新能源开发技术,我们仍然不能得出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核能之间孰优孰劣的结论。虽然各个国家在天然秉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某些国家的风力特别丰富,有些国家的日照特别长等,但是就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究竟是风能优于太阳能还太阳能优于风能,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政策扶持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不可能“撒胡椒面”。否则,资源使用的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果在产业领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至少在短期的发展中可以突出重点,在某一新能源领域抢得技术制高点。

2.同一能源产业领域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内部竞争。在新能源的各产业领域内部,如同时进行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之间可以形成竞争关系。太阳能技术领域形成的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等优势,取得市场优势地位。这种产业领域内部的竞争,通过市场行为而使资源向更好、更强的企业集中,这正是市场竞争的生命力之所在。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后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新能源生产、运送、消费领域之间的竞争。新能源从研发到生产,再从生产到最终进入消费,这一产业链的诸环节也具备竞争条件。新能源的生产领域涉及的原材料的供应、生产的组织,运送环节中涉及的运送方式的选择、管网的接入,消费环节的营业网点的设置、使用设备的选择以及售后服务的提供,都应当通过市场化行为予以实现。

4.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竞争。一般地说,传统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的生命力来自于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新能源要真正能够被大规模利用尚需时日。传统能源具有的最大竞争优势是价格相对于新能源较便宜。从长远的、可持续能源供应的预期来看,或许新能源的价格会降低,甚至低于传统能源。但是至少就目前来看,新能源的价格较之于传统能源并不占优势。再者,新能源终端所需要的设备、设施的改造也将花费较大的成本。另外,从消费者角度看,人们可能较习惯传统能源的消费。如何能够让新能源产业较快代替传统能源产业,除了运用产业政策外,竞争政策的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在价格领域展开,但是在能源领域的竞争还可以从健康、从环保、从代际福利安排、从服务、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从而使人们对新能源消费与传统能源消费之间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比较,从竞争理念出发,让消费者发现、认识、接受新能源的这些好处。

5.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新能源战略规划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的目标是使本国的能源供需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完全受国际市场的左右。我国是能源相对短缺、能源消费比较大的国家,能源的国际市场依赖性较高。为了保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除了利用这次经济危机的机会进行全球性的能源市场国际布局外,还要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取得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技术制高点方面,应投入更大的力量,以在未来的新能源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手。

(三)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在实施新能源战略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新能源战略的出台是产业政策的产物。因此,有学者将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称为新能源产业规划,与我国已经出台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一样,都视为是产业发展政策。在新能源领域,国家将运用宏观调节手段,在投资、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同时,竞争政策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保障措施之一。如果不能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秩序,那么,市场经济的功能就不可能得以实现。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未来发展,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产业政策可以尽快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形成。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长、成熟过程必须要在竞争机制作用下进行。如果没有竞争机制的作用,那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会因缺少动力和活力而停滞,也就会被国际新能源领域所排斥。只有同时发挥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作用,才能实现新能源战略的所有目标。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中,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一些基本规则:

1.坚持长期与短期的互动。从长期发展来看,新能源战略仍应坚持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用积极的竞争政策推动新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从短期发展来看,则应以产业政策为主导,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在缓解目前经济危机、走出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2.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经济全球化,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应同时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应将目前的重点放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节上。通过新能源战略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实现国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产业政策也应充分考虑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在国际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政策在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方面,也要发挥其在国内新能源领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通过竞争让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新能源产业得以脱颖而出。同时,让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冠军”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进行竞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

3.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动。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政策向新能源领域倾斜,并不是要立刻淘汰传统能源产业。产业政策可在引导传统能源产业退出市场,鼓励新能源产业尽快占领市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传统能源产业是采取明确的、限制性产业政策,还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这是政府选择中首先要考虑的。例如,我国的煤电是主要的传统能源产业,如果产业政策中明确限制煤电,强制煤电产业退出市场,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作为政策措施,必然会引起使用传统能源的设备、设施等的改造,从而需要巨大的财政配套支持,那么国家的财政将会不堪负担。所以,我们建议在运用产业政策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应运用竞争政策,形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从而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目标。

4.研发和利用领域的互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领域,应充分运用产业倾斜政策,为研发提供各种人、财、物的保障。这是由于研发的重要性——取得技术制高点就等于取得了产业的制高点,以及研发的风险性——产生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决定的,所以特别需要产业政策的鼓励,以集中力量搞创新。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将研发领域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列举在反垄断法的豁免清单中,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的特殊政策倾斜的必要性。但是,在利用新能源技术所从事的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则应推行积极的竞争政策,以竞争政策引导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利用,让新能源技术取得更好的效益。

5.经营和消费的互动。为尽快促使消费者接受新能源产品,政府可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如消费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环保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引导市场主体愿意选择新能源产品(如利用太阳能的汽车、建筑材料、供暖系统、电力供应等)。但是,对新能源产品的经营者则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经营领域的竞争政策,使新能源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等获得不断的优化,通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真正引导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营领域的有序竞争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五、结语

能源的变革必定带动经济的变革,新能源的发展必然会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必须充分估计到新能源战略可能给国内和国际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应及早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新能源战略目标。尽管新能源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但是如何选择实现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却仍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如果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将实施新能源战略目标的路径取舍上想当然地依赖于产业政策,那是不全面的。尽管新能源发展战略本身是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实施却可以同时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只有将产业政策的功能与竞争政策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能源战略的目标价值才能得已真正发挥。



[1] 漆多俊,《转变中的法律----以经济法为中心视角》,[]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 苏贵光,《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712月。

[3]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二部分中,提出了关于制定调整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这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使用的“产业政策”这一术语。

[4] D.D.埃利斯,《美国反托拉斯法刑事制裁的域外适用》,转引自王晓晔、依从宽主编,《竞争法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5] 如我国《反垄断法》第31条明确对经济者集中进行反垄断审查时要考虑国家经济的安全问题。

[6] 环保和能源专家何平博士谈美国新能源战略及中国的对策http://jjckb.xinhuanet.com/cjxw/2009-04/17/content_154320.htm ,访问日期:2009730日。

[7] 深圳晚报,2007011117:20


上一篇: 陶广峰 : 行政垄断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兼论民间资本进入能源垄断行业及其制度创新(2009年年会论文)

下一篇: 周汉华 : 体制转轨时期的监管机构与法治原则(2009年年会论文)

友情链接
行业协会
媒体机构

“扫一扫”

进入手机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