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24 12:00:00
石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内日益扩大的油气供需缺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贸易手段满足油气需求,石油企业“出海”参与国际分工是必然之举。
制定“出海”战略——谋求卖方市场话语权
为防止受制于人,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中,谋求卖方市场中的知情权、话语权。要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国外采油,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实现供应多元化,以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
石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石油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政府对石油企业支持力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与否。
面临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局面,政府除了给予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以口头支持和贷款外,还应做出实际的战略安排。政府应利用外交手段为“出海”的石油企业创造一条安全通道,并帮助企业在境外树立良好形象,便于当地政府接受。
2003年以来,面对世界能源格局动荡变幻,中国政府制定了“出海”战略,以期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中国石油企业开始经营海外项目,在海外建立原油加工厂和加油站等,并逐步开始跨国并购。
近1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油气产量的增速远高于国际石油公司和同等规模石油公司水平,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同时,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除直接补贴企业发展之外,还出台针对石油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对于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缓解贸易摩擦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开路,技术垫后——建设中国全新石油路
只有掌握油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油市一“打喷嚏”国内油市就“感冒”的现状。政策开路,技术垫后。随着国内石油公司“出海”步伐的不断加快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话语权的不断增强,相当一部分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比较认可。中国企业频频“出海”,建设着中国全新的石油之路。2013年,在全球油气并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总交易额达到222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场最大的买家;海外油气产量达到1.1亿吨,增速达10%,是有史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开发业务正逐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显示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区域不断扩大,正在从政治风险较大、政权更迭频繁的中亚、非洲等地区走向更优质的欧洲、美洲,作业量持续增长,境外合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石油合作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已经成为中国“出海”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领域。这不仅对中国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稳定全球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树立大成本观念——叫响石油行业的中国品牌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走出去”参与知名石油企业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是屡见不鲜。但是,风险与机遇从来就是孪生姐妹。面对中国石油企业几乎呈“井喷”势头的海外并购增长速度,我们依然要注意风险。
在近20年的“出海”寻觅中,中国石油企业渐渐学会了多项选择和理性放弃。他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出海”收购并不一定谁最有钱、谁报价最高就能中标;人人争抢的项目未必适合自己;并购交易完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石油企业“出海”,优势在于: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大部分效益不错;中国外汇储备充足,银行也较乐意支持这些企业跨国并购,中国石油企业比国外同行能得到更宽松的融资支持;经过多年积累,中国石油企业在部分勘探技术、专业判断水平上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开采成本方面有优势,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劣势在于:中国石油企业缺乏本土化力量和长年运营经验,尤其是一些绿地项目(即仅拥有相关资源开发权,需要从头开发、建设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才能获得产出的项目),需要处理好当地社区关系,注重环境保护。由于把握不好,不少海外项目出现了延期和成本上升。一定要遵从当地的企业文化,熟知目前的宏观大背景,认真了解资源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
因此,在选择贸易油还是份额油时,中国石油企业应始终坚持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科学评价资源获取成本。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石油企业须树立大成本观念,既要考虑项目的具体运营成本,又要参考并购或合作项目运行的社会经济成本,按照市场规律“走出去”。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出海”力度,不但要在上游勘探开发上“出海”,还应该在石油装备、技术等方面“出海”。
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内部还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凝聚在一起联合“出海”,不仅要做强做大,更要做久,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叫响石油行业的中国品牌。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