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沙新华副总经理致辞

日期:2017-04-06 12:00:00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三峡总公司对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纪念改革开放与能源法制建设暨2008年能源法年会在三峡坝区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

各位代表,有的过去可能来过三峡工程,有的可能是第一次来,借此机会我把三峡总公司和三峡工程的情况向各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三峡总公司成立于1993年9月,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战略使命,全面负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运行,并经授权负责滚动开发金沙江下游的水电资源,三峡总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以大型水电开发和运营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近几年三峡总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率,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认真落实“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着力实现由项目业主,向公司法人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转变;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多项目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转变;由以工程建设为主,向工程建设、电力生产、枢纽运行管理并举转变;由单纯生产运营向生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相结合转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7年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这也是创造了世界之最),完成发电量770.7亿千瓦时,主营业务收入167.11亿元,利润总额127.4亿元,净利润85.5亿元;2007年末投产的在建装机容量4500万千瓦,总资产1949.9亿元,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1363.4亿元。这是三峡总公司的基本情况。

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进展顺利,工程质量总体良好,工程进度比计划工期略有提前,工程投资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概算之内,原来国家是批准的静态投资是900.9亿元,动态总投资是2039亿元,我们预计工程的总投资能够控制在1800亿元。三峡工程的总工期是17年,分三期建设。1997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一期工程建设完成;2003年实现135米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双线5级船闸通航,标志着二期工程完成;2005年左岸电站14台机组施工站建成提前一年全面投产;2006年大坝全线交付到185米设计高层,并于汛后实现155米蓄水;预期今年内右岸电站12台机组会全部投产,三峡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三峡工程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际上它的第一位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是防洪和防汛。进入初期运行期以来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功能开始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设计防洪库容已经基本形成,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目前已累计发电近3千亿千瓦时,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并且促成全国电力联网和南北互供,西电东送,输电大格局的形成。

三峡工程的行业效益也十分显著。2007年三峡大坝的货运量突破了6000万吨,比三峡工程建设以前的最大货运量提高了3倍多,运输成本降低了1/3,枯水季节三峡水库实行生态控水,加大下泄流量,改善了中小游的生活用水和航道水深条件。这是三峡工程的情况。

金沙江下游的清洁水电开发共规划了4座电站,设计装机容量是接近40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是我国西电东输的骨干电源,目前开发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溪洛渡电站2005年正式开工,2007年11月实现截流;向家坝电站2006年底正式开工,计划于今年底截流;白鹤滩电站和乌东德电站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期到2020年左右可完成金沙江下游溪洛渡电站的建设,到时候三峡总公司的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国家的节约燃煤约1.7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680万吨,减少一氧化碳排放约3.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20万吨。

众所周知,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事关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一次能源中煤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的提高,电力结构呈现煤电为主的特征,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近年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和大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围绕重要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问题始终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专门成立了能源领导小组。本届政府又设立了国家能源局,以《能源法》为龙头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的步伐加快,这些重大举措对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2008年会,在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三峡坝区召开,我们能够有幸作一些接待工作,深感荣幸。在此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大家在三峡过得愉快,谢谢大家!

上一篇: 能源变革与法律制度创新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2009年年会综述

下一篇: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叶荣泗会长致辞

友情链接
行业协会
媒体机构

“扫一扫”

进入手机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