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10 12:00:00
“近期,中国北方地区感受到了冬季季节性供气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北京地区为例,近年来,北京冬天的天然气需求量达到了夏天的8~10倍,中石油曾经计划投资10亿欧元建设储气库,储气库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11月30日,道达尔集团中国区总裁努北堂在某论坛上表示。与会专家提出,能源结构调整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方案。
增加储气设施可缓解紧张局面
目前,全球的天然气消费量以每年2%的速度稳步增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了24%。世界天然气总消耗的30%是通过贸易渠道获得的,努北堂认为,以管道和LNG为基础的天然气贸易具有重大潜力。
2012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超过15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并且可能在2020超过韩国和日本。但中国目前仅有2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储气罐,只能在进口量稳定的情况下保证供应,但仍不能应对消费高峰期的需求。
努北堂建议中国可以效仿韩国的做法,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储气罐,通过进口渠道缓解本国内部天然气生产不足的问题。目前韩国一共建设了60个共计4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储藏罐,占其消费量的10%。而目前中国只建成投产了8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努北堂表示,液化天然气的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冬季气价,目前亚洲的冬季液化天然气价格高于18美元每百万英热,而夏天的时候仅为13~14美元。
“非常遗憾的是,解决高峰期用气问题并没有灵丹妙药,只有加大国内生产,增加储藏能力,更多元化的供应方式、更多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才能逐渐缓解这一情况。”努北堂说。
以气代煤需要面对现实、科学规划
“现在环境形势很严峻,需要调整能源的结构,减少对煤炭的需求。过去国家开计划会议就是按照煤炭的产量来定各个省的经济发展指标,现在形式变了,我们都希望其他能源能够尽快替代煤炭。”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在同一论坛上表示。
那么减少的煤炭,靠什么来补偿呢?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对此,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认为,石油、天然气是优质能源和相对清洁能源,但仍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且油气是我国紧缺的资源,且大量依靠进口,比如我国目前石油消耗量的60%来自进口,所以他建议“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油气资源还是要更多地用在移动能源消耗上,如汽车、飞机等交通用能上。
“所以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来替代煤炭,现实一点看,这是做不到的。另外,一些地方提出的以电代煤,其实电还是要从其他能源来产生,以电代煤只能使局部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但是能源的源头污染并没有解决。”陆佑楣说。
濮洪九则建议,以气代煤应该面对现实、科学规划。“历史上,大庆油田出来以后,当时以为咱们国家油多了,就提出来以油代煤,把很多燃煤电厂变成了燃油电厂,过了一段时间油不够了,又以煤来代油。所以这次以气代煤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气从哪儿来,气够不够,经济性如何,这些都应该科学规划。”濮洪九表示。
濮洪九认为,能源结构调整要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方案,应该抓好新能源的开发,让新能源尽快替代煤炭,同时抓好煤炭的清洁开采和清洁利用,“这才是比较现实的、合理的方案。”濮洪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