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坤:赢得“呼吸保卫战” 要有宏观战略

日期:2014-02-27 12:00:00

理念先行,技术支撑

智能电网支撑可再生能源高效生产、输配和利用

  提倡节能理念,推行节能举措是治理雾霾的重点之一。目前,各国都在提升节能的地位,把节约放在开发之前,这比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大力节能,降低能源总需求量,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就会大幅减少,同时也使得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的替代量增多,更有利于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既能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改善区域环境具有协同功效。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能源战略下的思维模式。传统能源战略就是保障供给。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有需求,能源系统就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而如今,我们要把调控、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作为我们能源战略的新思路。

  理念先行,技术支撑。真正实现低碳城镇化还要依靠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我们应当着力打造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直击雾霾源头。低碳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一个很重要的机遇,我们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技术创新,走到世界前列。

  智能化发展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实现城镇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化平台也会带来能源生产、输配、使用方式的变革,如智能电网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要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清洁、高效、低碳的可持续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二次能源目前主要是电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智能电网来支撑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生产、输配和利用。我们要利用智能网络共享社会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的转型,从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长远规划,战略转型

  现实国情决定我们要靠远距离大规模的方式输送能源

  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用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来取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体系,这是低碳发展的核心,也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的根本性选择。同时我们也必须在坚定不移地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并以此为综合目标,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赢得“呼吸保卫战”,目光要放远,要有宏观战略思路和总体规划。

  发达国家总的能源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中国总的能源需求增长还比较快,新能源的增长还满足不了能源总需求的增长,即使大力发展大水电、大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消费也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减少。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未来可能会出现扁平化的智能能源网络。但结合当下中国现实国情,由于未来用电量持续增加,以及新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依靠远距离大规模的方式输送能源。

  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分布式能源是我们建立低碳化城镇的重要选择。但对中国的能源发展而言,分布式能源和大电网建设都必不可少,只有两者互相补足才能保障更为经济、高效和安全的能源供应。

  总之,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总体布局中的突出位置,具有优先权重。只有把经济发展方式从当前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型的高碳发展模式转变到自主创新型、内涵提高型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上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同时也顺应国际低碳发展的潮流。

上一篇: 环保“大部制”改革:提高公众参与更为重要

下一篇: 周光耀:特高压跨区送电有助于减少中东部雾霾

友情链接
行业协会
媒体机构

“扫一扫”

进入手机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