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继元:加强法律支撑 北京碳市场交易活跃

日期:2014-12-23 12:00:00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在12月18日召开的2014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表示,北京市作为全国第一批七个试点的省市城市,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地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归结为4点: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同时夯实法律政策的保障;二是注重市场开放,引导多元主体参加;三是注重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四是注重基础性工作,狠抓能力建设。


  北京2013年11月28日正式开始碳市场交易,一年以来,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运行情况总体上比较好。


  第一,市场交易应该说日均活跃,价格包括总量、交易量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到2014年12月17日,北京碳交易成交一共是724笔,成交量达到212.8万,成交额突破一个亿。整个七个交易市场交易量北京是第二位,但是市场排放量北京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从价格角度来讲,我们开市是50多块,现在均价是60多,最高的时候达到80元/吨。


  第二,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特别是碳市场的运营,首先要做很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比如我们今年6月份是第一个履约年,我们定在6月25日,后来因为是第一届也是第一年,所以时间适当延长了两个星期。整个履约的过程来讲,确实是大量的工作要做,一个是北京是六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有接近500家,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的中央企业,在沟通协调过程当中,包括企业和社会对碳排放的认识,尽管是一直认识都在提高,但是目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所以我们今年企业百分之六七十自觉履约,这个数量还是很高的。


  第三,碳交易发挥了很好的市场效益,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我们一共大概有400多家重点排放,对280家做了审计,整个履约期完了以后,跟上年同期相比,整个北京全市碳排放下降将近4.5%,各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5%,应该说这是对完成国家的万元GDP二氧化碳下降指标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第四,市场中介培育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新生的一些业态。从产业链角度来讲,出现了一大批企业机构,比如审计机构、中介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能源合同管理企业等等,催生了新的业态,这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洪继元对一年来北京碳市场交易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首先北京注重顶层设计,同时夯实法律政策的保障。北京市在2013年11月28日,市人大作出了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推进碳交易市场的交易的决定。北京市相关的部门,以及交易所,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包括一些处罚的管理办法等等。所以我们说构成了“1+1+N”的政策法规系。


  第二,注重市场开放,引导多元主体参加。北京在电力、水利、水泥、服务业等六大行业试点,在一些公立机构,医院、行政机关也搞了一些试点,所以涵盖面是比较广的。


  第三,注重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北京市建立了碳抵消机制,包括森林碳汇,哪个企业如果种了一片树林,形成了森林碳汇,也可以减当年企业生产过程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这个在我们几个试点城市当中北京是第一的。今天十一点还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就是北京和河北建立周边碳排放权交易,而且我们在41个行业当中,增加了先进值的测算,倒逼企业进行技术企业和工艺改造,减少碳排放。


  第四,注重基础性工作,抓能力建设。一个是在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批过程当中,北京市把碳排放作为一个前置的审批条件,同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当中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碳排放强度控制,总量控制,也做了明确要求。


  洪继元说,参加2014年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主要是电力,因为电力能耗占到比重将近60%,排放量达到40%左右。有的时候一个国有企业,一个单位对一个地方上的能源消耗总量,首钢的搬迁就减少了400多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耗,所以对于整个北京的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治理,应该说从二氧化碳排放,这方面我们也是重点的工作。


  PM2.5是大家最关注的,各个专家、各个方面都在谈,跟我们每个人极其相关的,这个我们都能亲眼看到。但是二氧化碳是在空气当中的,我们很多企业开始也不太重视,认为可有可无。通过我年六月份履约,有人大的法律作支撑,有政府相关办法作支撑,所以对重点排放单位,不按时履约,超量排放的企业采取三到五倍的处罚,动真格。

上一篇: 曾鸣:“调度与电网公司不分开是完全正确的”

下一篇: 范必:雾霾治理面前的七大制度祸首

友情链接
行业协会
媒体机构

“扫一扫”

进入手机预览